撰文:林虹瑜治療師,內容部分修改自台灣音樂治療學會
Q:音樂療育是什麼?
音樂治療(Music Therapy)是由合格的音樂治療師,與孩子建立安全的治療關係,運用以實證為基礎的音樂介入活動,達到個別化治療目標。因國內發展較晚,目前尚無醫療相關法規規範,配合政府早療定義,故以音樂療育(音樂+教育)稱之。
Q:重要的療育因子?
音樂治療並不只是音樂活動,還需透過專業音樂治療師執行,音樂治療依據需求提供各式各樣的音樂治療活動,促進發展性、精神健康、復健、支持性醫療領域與全人健康。而在音樂治療中,音樂本身可以做為信號、增強物,或將特定音樂與特定行為、感受配對制約,促進治療過程的進行,例如:聽到慢板的「小星星」就連結到放鬆,讓原本高昂的情緒下降。
Q:音樂的作用?
當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時,聽到熟悉的旋律就會想跟隨哼唱,或當歌唱一段樂句刻意留白時,孩子就會想接唱;當還不會走路的時候,聽到旋律節奏就會想跟隨律動,這一切都顯示了音樂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,也是在音樂治療師在療程中常用的手法,在即興音樂互動中,不論孩子的身心障礙程度,都能透過歌唱、玩樂器激發潛能,與治療師用音樂對話,在療育過程中達到治療性成長與自我實現。
Q:音樂療育用什麼方式介入呢?
介入方式有很多種,大致可分為,音樂聆聽、歌唱互動、玩樂器、即興創作、歌詞討論、歌曲與歌詞創作,根據不同需求,有可能會同時使用,例如:歌唱與玩樂器。
Q:幫助是什麼?
音樂療育能幫助孩子提升基本肢體動作、動作協調、動作計畫、認知、專注力、問題解決、語言理解、表達、人際互動與覺察、情緒辨識與調節
Q:誰適合音樂療育?
有動作、心理、情緒、社會、行為或其他適應困難之兒童。早產、特需兒童(腦性麻痺、罕見疾病、泛自閉特質、發展遲緩、ADHD、智能不足、情緒障礙、學習障礙等)。
音樂療育的特色
🔍引起肢體復健動機:音樂治療內容除了相對有趣外,音樂裡的元素:節拍、節奏、音量、快慢、和聲、旋律,根據孩子目標動作不同,治療師會靈活運用適合的音樂元素提供聽覺架構,幫助動作練習。
🔍刺激發聲、語言:透過熟悉的歌曲、樂句進行接唱,逐漸增加孩子接唱的內容,最後將音樂淡出,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語言。
🔍多元樂器:豐富多元的樂器,透過不同的樂器,達到孩子的目標,當要練習手眼協調時,治療師選擇棒棒糖鼓,練習瞄準樂器,當要練習手部抓握時,治療師提供棒狀沙鈴,訓練手部抓握力量,當要訓練情緒表達時,治療師提供鼓作為非口語表達,當個案需要口語訓練時,治療師邀請孩子歌唱,練習音調、發音之練習。
🔍多元音樂類型:在音樂治療中,沒有任何特定音樂可以治療某項功能,也就是,沒有莫札特音樂就可以提升專注力一說,音樂在治療中僅是媒介,音樂選擇除了要考慮孩子的年齡、喜好之外,使用音樂元素是否可達到治療目標都要考慮進去,甚至使用即興音樂的交流,讓有溝通困難的孩子透過非語言的媒介和他人接觸、互動也是常見的方式。
🔍不是音樂課:不需音樂經驗,沒有教案,不強調音樂技巧、好聽與否,以孩子為中心。
預約音樂療育課
https://reurl.cc/EjY0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