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音樂/職能治療師 林虹瑜

『老師,為什麼我的寶貝都不說話?』
『透過音樂治療/療育課可以改善嗎?』
在音樂治療/療育課當中,🌟『誘發口語』🌟是一個常見的治療目標!
孩子不說話,沒有發聲動機,我們可以透過幾個面相切入,包含社交互動、口腔肌肉靈活度、接收性語言、表達性語言。
社交互動
很多孩子缺乏社交互動的動機,通常要有生理需求,或非常喜歡某一樣物品時,
才願意使用動作或是發出聲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其實社交互動包含了語言、非語言的互動。
語言互動包含了無意義的聲音或有意義的詞彙。
而非語言互動則包含與他人的眼神接觸、肢體動作、模仿臉部表情之能力。
若孩子缺乏互動動機,則口語、非口語的溝通頻率便非常低,
🌟在音樂治療中我們時常使用歌唱、樂器與孩子互動,可有效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。🌟
利用歌唱、樂器與孩子互動
在歌唱互動的部分,使用孩子喜愛的旋律或即興哼唱,孩子越來越熟悉旋律之後,便開始可以預期重複的旋律,再加入簡單的口語聲音,例如:「ㄣ、ㄚ」,並且加入音樂元素的變化,像是:突然停止、刻意留白、變化和弦或是大小聲,提高孩子願意模仿治療師歌唱聲音,並使用聲音互動的動機。
在樂器互動的部分,使用拍鼓、蛋沙鈴、棒棒糖鼓…等不同的樂器提升孩子非語言之互動動機,包含了:眼神互動、肢體語言、表情之模仿能力,再搭配即興哼唱,逐漸邀請孩子加入歌唱,而拍打或搖晃樂器的節奏、聲音或動作,更可以誘發孩子仿聲之語言能力,例如:拉拉拉、蹦蹦蹦、叮叮叮
口腔肌肉活動度
當孩子有一定的互動動機,卻因為口腔肌肉的限制,就會無法使用想要的口型發出不同的聲音。若總是處於這樣的負向經驗,孩子口腔的肌肉便會隨時隨地的緊繃,而無法來去自如的使用。
將子音、母音帶入歌唱中,增加口腔肌肉活動度
使用母音、子音或母音結合子音的方式放入歌唱旋律中,讓孩子以輕鬆歌唱的方式探索不同的嘴巴動作,逐漸放鬆嘴巴的肌肉,並模仿發出不同的聲音,進階仿聲的部分。
使用快速變化嘴型的歌唱方式,來增加孩子嘴巴肌肉的靈度,例如歌唱:balabalabala、balubalubalu….,孩子需在短時間內不斷變化嘴型玩聲音。
接收性語言
孩子透過接受性語言表達,能夠理解他人所說的話代表的意思,而接受性語言表達包含注意不同的音調、辨認對方的嘴形、臉部表情、理解與完成簡單的指令
將音樂元素變化、指令融入歌曲中誘發孩子反應
藉由音樂元素的變化,利用不同的音調、大小聲、旋律、快慢來誘發孩子反應。孩子開始注意到對方的嘴唇、口型、臉部表情,甚至音調變化,也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反應,或注意到簡單的指令。音樂治療師歌唱不同的指令,讓孩子做不出不同的反應,例如:彈鋼琴、拍拍鼓。
表達性語言
不論孩子有沒有出現語言溝通的能力,認知能力都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好。
當孩子認知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,我們搭配圖卡的指認、歌曲填空的方式與孩子歌唱。
將生活中常見的認知元素加入歌唱中
若孩子尚未出現發聲動機,我們可以歌唱動物名字或動物的叫聲,讓孩子指認圖卡。若孩子有發聲動機,我們可以即興歌唱動物名稱,讓孩子使用動物的聲音、動作來回應。
當然,若孩子可以說出簡單的詞彙,我們可以即興動物的聲音,讓孩子連結與說出動物名稱。
透過歌唱、玩樂器互動,音樂建立與他人溝通的橋樑,並增加孩子說話自信心
利用不同的音樂活動,建立孩子歌唱的正向經驗,
孩子對於說話更感興趣或對歌唱更有自信,進而增進語言能力。
每位孩子的音樂活動都是獨一無二的
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音樂治療師會針對孩子設計出來的音樂活動也是獨一無二的!
同一首「小星星」就會有不同的唱法與玩法,
音樂治療師會在治療課的當下,依照孩子的發展、情緒狀態,
評估與設計不同音樂治療活動喔!